(通讯员:崔鑫)近日,学院植物养分管理研究生党支部党员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安徽小岗村开展“追寻红色记忆,践守百年初心”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人物访谈等方式追寻小岗村发展历史与变迁故事,感悟小岗精神,体悟改革伟力,汲取前进动力。
今日小岗村(李炳霖 摄)
回望历史,追寻红色记忆
“1978年,小岗村人在艰苦卓绝的境况下,以‘托孤’的形式按下18枚红手印,实行起‘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8月25日,团队成员来到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金明礼主任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一行,向同学们讲起小岗村40余年的发展历程。随后,他向大家介绍沈浩书记来到小岗村后所做的贡献,“无论是40多年前的红手印,还是沈浩书记的付出,一切都为小岗村今日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如今,我们发展现代农业,还开发了旅游业,开办了工厂,老百姓生活显著提高”,金主任说到。听完金主任的 “绪论”,团队成员熊志豪感慨道:“正是小岗村人敢为人先的创举才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致富的道路,小岗村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
走进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崔鑫 摄)
参观学习,感悟小岗精神
25日至26日,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旧居,实地了解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时代背景、艰难历程、巨大成效,了解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日常点滴,切身感悟小岗精神。
走进大包干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18个红手印的展板,鲜红的手印仿佛穿越历史时空隧道将同学们的目光带向1978年小岗村的那个夜晚: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自己鲜红的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由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燃遍中国大地。纪念馆内,实践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通过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立体、丰富的了解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大包干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为农学专业员工,乡村振兴是我们的使命、广大农村是我们的天地,我们也应该发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大包干精神”,参观完后,团队成员孟孜贞说到。
参观大包干红手印展板(王崇铭 摄)
“沈浩同志来到小岗村6年,也为小岗村奉献了6年,村民们对于沈浩书记的奉献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沈浩同志旧居,讲解员详细介绍沈浩同志在这6年所作的贡献,“当沈浩任期满三年又满三年时,98位村民为留下沈浩同志深情地按下第一次红手印与第二次红手印,这是对沈浩同志最大的认同与赞美。”2009年11月,沈浩同志为小岗村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倒在了他无比热爱的工作岗位,倒在了他恋恋不舍的小岗村,年仅49岁。“村民们按下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红手印,让沈浩长眠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小岗村!”讲解员说到。
了解沈浩事迹(崔鑫 摄)
听完沈浩事迹,团队成员内心涌起阵阵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候素素说:“我们作为bat365在线登录入口学子,更应该学习沈浩书记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静下心来、俯下身去,为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业发展出力。”
随后,团队成员在沈浩旧居前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初心使命、提升党性素养。
重温入党誓词(熊志豪 摄)
访谈聆听,传承红色基因
26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金昌食府——曾经大包干领头人之一的严金昌老人家里,聆听小岗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团队成员与严金昌老人交流(崔鑫 摄)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老百姓吃不上饭呀”,提到当时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实现“大包干”的原因时,严金昌老先生以这样一种朴实简单的话,道出了实际情况、说出了内心声音,“当年遇上旱灾,粮食减产,老百姓很多都饿的逃荒要饭”。听着老人对那段艰难时光的追忆,队员们陷入深思。“沈浩同志刚来到小岗村,大家伙都以为他是走走形式,任期满了就走了,谁知道他一待就是6年,为村里修路、建校、招商引资,一步一步带着小岗村走上致富的道路。”提到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严老满眼认可与敬重。“修路的时候,沈浩书记曾经为了节省一点水泥,用手去捧到路上,手烧坏了也不在意,他真心实意的为村里人想,大家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听到这里,团队成员眼眶发红,在细节点滴中深深地被沈浩同志所感动。
从严老家中出来,李炳霖动情地说:“正是有了小岗村人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有了沈浩书记这样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精神,小岗村才迎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研究生做科研也要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将小岗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在今后余生中,为农村建设贡献青春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