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科技小院的博士们在翻田、播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蔡代明 朱秀晖
“冬闲田种油菜,增收又肥田,来年水稻还丰产。”
“直播撒种太多,既浪费菜籽又影响产量。”
10月16日,趁天气晴好,沙洋县张池村11组村民蔡灵芝正忙着种油菜。住在科技小院旁的她,长期耳濡目染,对油菜如何精准施肥、科学播种了如指掌。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科技小院的“张池生”们扎根一线解难题,推广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种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博士两战两胜 “老把式”服了
干了一辈子,种地还用你教?起初,周边的村民对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不太信任。
如何让“老把式”们相信科技、科学种田?博士研究生方娅婷主动找到种田大户,比试种油菜,看谁的产量高。
有20年种田经验的村民王雪梅接招,种了40亩责任田的她拿出了最好的地块参与比赛。结果,方娅婷两战两胜,亩产高了100多斤,让王雪梅心服口服,主动找到方娅婷请教增产技术。“精准施肥、精准用水是我获胜的关键。”方娅婷透露秘诀。
60岁的种粮大户王方明几年前也输在员工手上。“不服不行,产量在那摆着。”这位种了40年田的老把式也开始观摩小伙子、小丫头的种田方法,一改过去的老套路。
沙洋县曾集镇农技站原站长杨运清介绍,过去农民凭经验种地,对“科技种田”不主动,科技小院建在田中央,通过示范推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科技种田越来越被农民接受。2019年,沙洋推广高油酸油菜,张池村率先试种,如今沙洋高油酸油菜种植面积达21.7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高油酸油菜种植基地。
科学施肥省工又增产
“一次施足油菜专用缓释肥,后期不用追肥,省肥又省工。”10月16日,正忙着抢种油菜的村民凃维成说。
油菜专用缓释肥是科技小院师生根据油菜生长需要研发出的一款肥料。
科技小院负责人、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教授任涛介绍,油菜生长期长达8个月,需肥量大,过去农民一般追两次肥。以前种油菜主要施尿素、碳铵等肥料,成分主要是氮。大量使用后,土壤中含氮量超过作物生长需求,易造成面源污染,而磷、钾成分不足,又影响油菜产量。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技小院研究出油菜专用缓释肥,并与新洋丰、宜昌宜施壮公司合作在沙洋推广。
任涛介绍,专用缓释肥根据油菜氮磷钾营养元素需求和土壤相关成分多少研发推出的。油菜播种时,一次性下底肥,肥力逐渐释放,与追肥相比,肥料浪费少,用工减少。根据测产数据,专用缓释肥更适合油菜生长,亩均增产30多斤,增收100多元。目前,沙洋油菜播种面积近80万亩,油菜专用缓释肥实现全覆盖。
“我们正在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曾集镇农技站站长杨于维介绍,科技小院建立后,让一些农业技术新成果在沙洋优先使用。传统水稻施肥大多等到秧苗长到一定高度,将肥料撒进田里,费肥费工还有污染。水稻侧深施肥是通过在插秧机上加装施肥装置,插秧时把肥料均匀、定量施入秧苗根侧的泥浆中,避免肥料漂移,利于秧苗吸收,可减少化肥两成用量。今年示范种植200亩,明年逐步推广。
一批“张池生”扎根田野
秋播一粒籽,夏收万斤油。连日来,沙洋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李凯旭奔波在田间地头,引导村民科学施肥,抢抓农时把冬闲田全种上油菜。
老家山西的李凯旭2013年大四时到科技小院实习,随后留在科技小院攻读硕士。读硕两年间,他学会了翻地、种田、测量土壤成本,经常吃住在农户家,慢慢与村民打成一片。2016年硕研毕业时,沙洋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缺人,他毫不犹豫选择留下。几年来,李凯旭每天奔走在田埂上,开展测土配方、农技推广等工作。
从科技小院毕业,选择留在沙洋的还有2017届硕士生顿谦。2015年本科毕业到科技小院读硕士,抵达张池村第一天就翻地、浇水。走访时发现,当地村民大量直播油菜,种子用量大,就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如何精准播种减少种子浪费。留在沙洋工作6年后,已成为县农业农村局业务骨干。
为发挥专长,田贵生2017年从科技小院毕业后,选择到油菜种植大县武穴工作,去年就任大法寺镇农技推广站主任。在他促成下,武穴油菜科技小院今年7月挂牌,这是武穴首家以油菜产业为主打的“国字号”科技小院。
任涛介绍,科技小院成立以来,一批硕士对农业农村产生了别样感情,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三农,逐渐成长为当地农技骨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田野论文”
□ 祝华
一片15亩的试验田里,走出51名硕士博士。
油菜为何肥田增产?施肥越多水稻越高产?秸秆还田后,如何快速腐解减少病虫害?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篇博士或硕士论文。
“这些问题大多是村民提出的或在田间调研发现的。”bat365在线登录入口教授任涛说。
论文选题难找、答辩难过,类似问题困扰着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然而,扎根生产一线、脚踩泥土后,发现有研究不完的课题。科技小院“毕业”的硕博们,个个快速找到研究方向,没有一人因论文问题延期毕业。
不搞闭门造车,而是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成果更容易得到应用推广,研究也更有价值。科技小院油菜专用缓释肥、水稻侧深施肥等技术的研究应用,既让农民增产增收,又激发了硕士、博士研究生们的科研热情。良性循环,一举多得。
当前,乡村振兴快速推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作物品种选育、智慧农业发展、病虫害防治等诸多难题亟待研究突破,这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天地,也呼唤更多人才扎根一线、脚踩泥土,用奋斗和汗水写出更多的“田野论文”。
湖北日报报道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ad/content/202310/20/content_247743.html